文/兰妈谈育儿有个做自媒体朋友,每个月的收入还不错可不知道为什么,日日更新、认真创作的她,最近一段时间却断更了问其原因,她心事重重地告诉我:“我想上班了,不管去哪里,不管上什么班,我都愿意,只要离开这个家就行了”进一步了解情况才知道,原来朋友过去那些年,一手抓事业、一手抓孩子,每天忙起来甚至连一顿饭的时间都没有如此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可换来的却是儿子喊话“别人的妈妈都去上班了,你为什么不去上班,待在家里有什么意思”那一天,儿子如往常一样,以“买本子”为理由,张口就要20块钱为了教会孩子勤俭持家、不铺张浪费,那一次,朋友没有立马拿钱,而是让孩子检查一下家里面的本子是不是都用完了可没想到,孩子直接委屈巴巴地找到奶奶告状奶奶呢,先当孩子面吐槽:“真抠门,这点钱都舍不得花”,然后又掏出20块钱递给孩子看到那一幕,朋友直接戳破“买本是幌子,拿钱就是为了跟同学乱买东西”的谎言她原本打算装聋作哑,一步步让孩子的谎言不攻而破,没想到半路杀出个奶奶,处处包庇、讨好孩子最后,奶孙一条心,朋友一个人孤军奋战她每说孩子身上的一个问题,奶奶总是以更多理由给圆过去而孩子,也在奶奶的威风下有了底气,对妈妈说出很多伤人的话,最让她心如死灰的就是那句:“我长这么大,都是奶奶管我的,养我这么大”那天晚上,也因为这句话,朋友被气得整夜未眠,她不能理解,为什么一手带到大的孩子如此憎恨她,甚至还一夕间否决了她身上的所有好事实上,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奶奶护孩子,妈妈教育孩子不同态度、不同位置下,后者就容易上纲上线,谁好谁坏,对于孩子来说,就全靠当前能不能让他舒服的事儿了所以,养孩子最大的死敌,就是让妈妈“当坏人”特别是以下几种情况,鸡飞狗跳的矛盾很容易就会一出跟着一出01甩锅“爸爸,我想玩会儿手机”“你问妈妈,妈妈要是同意了,我就把手机给你”这是前几天,女儿跟爸爸的对话要是换作以前,我会直接批评女儿:“不行,玩什么玩儿,眼睛还要不要了”可某一次,亲耳听到女儿对我的评价是:“太凶了”、“不讲道理”、“母老虎”后,我突然意识到我跟她之间存在着标签式距离为了修复关系,我也开始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每次遇到育儿问题想发脾气时,都提醒自己:“孩子不是我一个人的,教育也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儿”于是,当孩子表示想玩手机,爸爸把问题甩锅给我时不再接招,而是对爸爸和女儿说:“这是你们父女之间的事,没妈妈什么事,再说,爸爸是成年人了,这个问题根本就不用问别人”如此,把问题原封不动地抛还回去后,我和女儿成功地避免了一场水火不容的拌嘴场面再后来,女儿想玩手机时都会先把作业写完,然后拿过来检查过后,才跟我商量说:“妈妈,我作业都写完了,可不可以跟同学聊会天呢”这个时候策略性方法,就是跟孩子约定时间:“计划玩多久呢”孩子说个时间后,再让她主动定一个闹钟提醒,等到闹钟一响,也是孩子主动上交手机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这个方法一直保持至今,女儿身上的手机瘾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和她也不再因为“玩手机”这件事争得面红耳赤所以,教育孩子就得“顺着”来,不要成为孩子眼中的那个“坏人”如果你觉得养孩子太疲惫、和孩子之间关系紧张时,不要忘记家里面还有一个爸爸,让爸爸参与进来,更让孩子明白:严厉的、反对的,不是只有妈妈一个人如此,问题就有了底线,和孩子之间也尽可能地减少了“针对性”矛盾02唱反调一个孩子的优秀程度,是取决于家人之间的齐心程度如果一个人制定规则,而另一个轻而易举地破坏了,那好不容易形成的共识自然就功亏一篑了有一个妈妈,分享过一个例子女儿是一个慢性子,做什么事情都是“等会”、“不着急”特别是学习方面,你越催、她越慢,基本上就看不到进步的地方如此状态,一连持续几年后,女儿的成绩考得一塌糊涂为了激励孩子燃起读书的积极性,她答应:“只要期末考试能达标,就给你买一只猫”喜欢猫的女孩,痛快地答应了,每天回家后也积极地看书学习可距离期末考试还有半个月的时候,妈妈因为工作的原因需要出差,她在出发前还特意跟女儿挑了好几个小时的猫仔,为的就是提醒孩子“考试达标可以养猫”的约定没想到,当妈妈出差结束回家时,发现她女儿正跟一只猫玩得不亦乐乎看到妈妈回来后,孩子还得意洋洋地炫耀说:“看,这是奶奶给我买的”原来,妈妈前脚刚走,女孩后脚就缠着奶奶买猫奶奶不答应,她就躺在地上不起来没办法了,招架不住软磨硬泡的奶奶,第二天就带了一只猫咪回家得知前因后果后,妈妈直接两手一摊,再看看女儿那副彻底放飞自我的模样,剩下的只有无奈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像这样唱反调的教育例子比比皆是有些家长为了激励孩子的学习动力,会以某个条件作为交换,其目的就是给孩子一个希望,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发挥最大潜力可奖励制度虽好,也招架不住观念不统一的拆台如果家庭教育里一个制定规则、而一个随便打破规则,那孩子在大人之间的拉扯间,就很容易思想滑坡,要么专攻好说话那一方油嘴滑舌,要么察言观色地自卑敏感记得《少年说》里有这样一个男孩,他的父母经常因为作业问题争吵不断而两个人每次吵架的原因,基本上也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有时候吵着吵着还动起了手长久的吵架压抑环境下,男孩的心理就是:“如果我能优秀一些,爸爸妈妈是不是就不用吵架了”讲真的,隔着屏幕就能感受到男孩的自卑、自责而这种“拆台”环境下,很难养出积极健康的孩子,在拆台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也会变得焦虑无助、自卑胆小,遇到问题还会害怕地不愿意面对所以,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要素,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子,那家里就要先成为这样的气氛如此,孩子才不会觉得孤军奋战,也不会存在所谓的“凭什么”质问03怕得罪孩子真正的爱孩子,不是满足、也不会怕得罪孩子如果我们做什么事情总是内心戏太多,对孩子也小心翼翼地供着,那这不是养、不是爱,而是害了孩子还有个妈妈,是做果蔬生意的刚开店那会忙得不行,她就跟丈夫商量,让奶奶专心在家里照顾儿子的衣食起居起初,一切还进展得比较顺利,孩子们每天有吃有喝,奶奶也有按时接送上学可这种和谐并没有持续多久,奶奶帮忙照顾孩子一年里,不止2次闹着要上班每一次劝说过后,都只是消停一段时间,然后过一段时间又要提上班的事儿刚开始的时候,夫妻俩还以为奶奶是“想要钱,故意找事”,对老人的态度也渐渐变得冷淡起来直到有次回家早才发现,原来奶奶闹着要上班的背后,全是因为怕得罪孩子的窘迫、与无奈那一次,妈妈刚推开门,就听到屋内传来一阵争吵的声音儿子说:“给我拿钱”奶奶问:“拿钱干什么,你爸爸妈妈说了,乱买东西的钱,不能给的”儿子不听,直接到奶奶的兜里动手掏看到那一幕,妈妈直接大声呵斥,对男孩进行了批评教育等到孩子离开去上学后,妈妈也问奶奶:“为什么不告诉我们这件事”奶奶却回答说:“如果告诉你们,孩子肯定会生气不理我了”“我想出去上班挣钱,也是为了可以替这个家分担一些,孩子以后要什么,也有钱可以直接给了”听到这里,妈妈彻底无语了她解释说:“知道您疼孩子,但爱孩子从来不是满足,如果您总是怕得罪孩子而事事满足,到了最后,你会发现孩子永远都满足不了,现在需要的是十块钱,不久后需要的或许就是一百、一千、甚至上万了…”不得不说,害怕得罪孩子,确实是教育里最容易犯的一种低级错误兰妈家的两个女儿,曾经有一段时间也交由爷爷奶奶照顾过一段时间那段时间的刚开始,几乎是孩子要什么、老人就大方地满足什么可随着孩子要求越来多后,爷爷奶奶最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妈妈不让你买,我们也没有办法”“爷爷奶奶没钱了,找妈妈要钱去”女儿把这些话告诉我后,当时别提有多生气,甚至还跟爷爷奶奶生了很大的间隙后来,这些话被拿到桌面上来说后,爷爷奶奶则一脸心虚地说:“我们这不是怕得罪孩子嘛”所以,害怕得罪孩子,本质上就是在纵容孩子犯错,制造家庭矛盾而好的家庭教育也从来都是“同盟”关系,夫妻之间如此,老人的隔辈关系也是一样,把孩子教育好的有效性更是依赖于一种声音如果我们不能做到遇事有商量、凡事有沟通,那能做的就是沉默和不语了,特别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么远离,要么保持沉默不要插话、更不要随意包庇孩子那么,关于养孩子最大的死敌,就是让妈妈“当坏人”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